很多年以来,大凡是发烧友,或自命为发烧友的,都会为自己的听音环境作一些处理,为的是改善听音条件,以及把它搞得美观一点。于是有人在墙挂上挂毡,在墙角放两根SOUND TUBE。也有一些买来几块贵价的SONEX左放右放。而一些又会买些"海马"海棉垫(当然便宜得多啦)却又能搞出差不多的效果。更有一些,像笔者十多年前那样,拾来一大堆盛蛋用的纸卡,再把它们喷上不同的颜色,然后在墙身呀,天花呀,一一贴上,效果也相当不错。也有朋友听我说,在家中不同位置,放几盆植物,如果弄得声音不错时,其它家庭成员的接受程度也会高一些。好了,这一切举措,基本上是起到调音的作用,极其量来说,也只能是吸音作用,而决不能起到隔声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确实是很多发烧友的错觉,大家一心以为既然把声音吸去了,它不就是跑不远了吗?但残酷的现实却是这样:声音吸去了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是的,上述的各项举措,真的会吸?quot;一点儿"声音,但吸去的量和余下的比较,却是微不足道。严格来说吸去声音是把声音由声能转换成另一种能量(通常是热能),在听音室内,如果谈到吸去声音的能量,工程师会笑着对你说,这点可以不理了。 转自老蜗牛家庭影院博客

  但如果你是较认真的发烧友,隔声可能对你有深一层的意义。在专业的录音和鉴听场合,隔声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里面也有很多大学问。这里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用耳机鉴听音乐时,除了声场这一项指针外,大家会发现,无论是频域,或是瞬变、动态、音乐的纤细度等等都能够轻易胜过我们家里的音箱。这两者为什么会这样大差别?里面牵涉很多原因,而其中一项,就是两者的隔音条件相距很大。

  我们一般在家里听HiFi,声压一般维持在90到一百零几dB,再大声家人或邻居便会投诉。这里说的,一方面是放声的声压,接近110dB已是一般家居的上限,在这个范围器材已很容易出现疲态,而另一方面,作为听音者可能自得其乐,但一旦较长时间暴露在强声压下,我们的耳朵已处于能承受声压的极限,这样我们的听觉的灵敏度,诸如分析能力等,都会变得迟钝了。在一般的城市家居中,本身的环境噪声已不低,最小的也有大约40dB,如在香港这样繁华和人口稠密的,就更不止此数。于是我们看看,如果我们在家听音乐,声压维持在100dB而邻居可以接受,减去噪声台阶(Noise Platform)40dB,于是剩下的可用上动态就只有60dB了。一般来说有60dB的可用上动态已相当不错,只是器材,特别是音箱,在处于极限时往往有失准的表现,于是我们会感觉到声音不太好。如果要提高上动态,譬如增加到65dB,这时声压上限便得提升到105dB了,这时候器材的非线性失真会以几何级数递增,而你的听觉在105dB下变得更不灵光,这样两者加起来,你便会感觉到烦噪了。到这里,聪明的读者可能已经想到,为什么不能把噪声台阶降低?对,如果把噪声台阶降低5dB,即35dB,这样维持100dB声压上限时,上动态就有65dB,这时和上例105dB相比,器材和我们的听觉并没有处于疲劳状态,所以听音质量就会比在40dB噪音台阶和声压上限105dB时有起码一个数量级的改善。读者们也就很清楚在那种情况下声音会较好。要降低噪声台阶,便得要谈到隔声了。

转自laowon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