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声音的质感
来源:admin 时间:2015-01-06 阅读:次
声音究竟要靠前还是靠后,中国声乐界至今莫衷一是,美声也多次讨论过。许多朋友有这样的体会,发现在国内声乐观念的差异很大。不明白为什么在歌唱中声音究竟要靠前还是靠后的问题国内的专业界一直不能统一。理论上谁也不爱窝着唱,可做起来却是非常随意的。
其实声音靠前有它的科学道理。首先我们人说话的声音是靠前的,尤其汉语,我们听起来也自然,亲切。几乎没有一个人正常说话时声音是靠后的,除非那些学过声乐,而且声音概念不对的,才说起话来拿腔作调,而且听起来也极不舒服。
其次靠前的声音有它的生理原因,靠后唱一般情况下会使舌头后缩,会使喉肌后缩。声音实际上就是一种音流,音流出来以后要往外送,这才符合生理规律。如果音流已到了喉头部分,要往后去,就可能会形成音流的回流,整个会窝在里面,声音怎么会传送出来,好多学不好声乐的学生,就是脑子里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概念,好像这样唱才是美声。如果这样唱的话,长此以往就会唱出毛病,而且也不符合生理规律。 www.hdav.com.cn
再者,声音靠前常有它的物理规律,我们都知道声音要传,但是往哪儿传呢?很明显是往前传,声流越是送出来,就越会冲击外面的空气,那么,穿透力就越强。唱歌就是让观众来听的。所以,声音理所当然要传给观众,谁见过观众坐在自己身后?难道我们演唱时要背对观众,往后传才有穿透力?显然,应该是声音往前传送,传送得越远,观众听得就越清楚。这个道理应该人人皆知。欢迎光临家庭影院网导购网。
声音是一种声音的流,经过胸腔产生胸腔共鸣,经过口腔会产生口腔共鸣,最后声音上到头腔,产生头腔共鸣。这所有的音流,要想传送出去,就必须像抚摸一样,从下往上,抚摸胸腔,抚摸口腔,抚摸头腔,经过喉头时,咽腔不振动也不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前面进行的,没有道理把声音放在后面。学生之所以怕往前唱,就是怕声音苍白,其实苍白本身并不是错,错就错在没有把声流放在一个合适的通道上,如果声流放在一个合适的通道上,声音肯定不会这样。而且这样的声音有质感,声音会很纯,很干净。而且穿透力非常好,传得远。 转自老蜗牛家庭影院博客
要做到这一步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从小就要打基础。平时所说的打基础,就是打中声区的基础,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在自然音量的情况下,去舒舒服服地唱,在声音发白的情况下,逐渐地把腔体调整好。声道在前面自然声音的基础上,逐渐拉长,让声音不会很白。在这里,一定是自然的声音,千万不要往后送,我们要的就是音流的振动在我们身上的具体感觉,让音流抚摸胸腔,我们就会感觉到胸腔共鸣。千万不要使劲,我们为了将来能很好地唱好高音,就一定要打好温柔地唱胸声的习惯。随着声音的增高,音流也在逐渐拉长,音越高,音流就会越长,音流长了,声道就要配合好,声道也要拉长。声道拉长的外在现象是喉头的放下,口腔的打开,要配合音流的拉长,在音流拉长时,千万记住,音流还在温柔的抚摸胸腔,只不过是音流已经到达了口腔,要尽量到达硬口盖,往往好多人就是在这个部位,让音流拐了弯,拐到后头去了,其实我们想象的音流应该是直上直下,就一直往上走,你的感觉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去做调整,怕的就是往后调整,这样的话,声音就会改变,会发闷。
下面就该到所谓的换声区了。实际上每个人在唱高音时,声带都会不知不觉地变薄,变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始终坚持温柔地抚摸的感觉,尽量感觉不用力地唱高音,当你感觉不用力的时候,实际上就不会加外在的多余的力量,如果有了外在的力量,声带就不会很好的工作,所以,你要给他自由,不能牵制它。随着音流的拉长,我们的腔体会拉得更长,因为是高声区,腔体要配合好。口腔在此时一定的大的,让腔体带着音流至达脑门,靠前的高位置的头声就因此而来。
在这个温柔的训练音流的过程中,声带就像橡皮筋儿一样,有韧性的得到了锻炼。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坚持用声答拉紧的感觉去唱,我们要的就是这种声带唱高音区的能力,如果躲开了,声音的质感也就会没有了,而且高音也会柔弱无力,坚实的高音一定来自坚实的声带。假声不可取。
以上大概是声乐训练的过程,当然还不全面,仅是个大概。以上的练习过程,始终坚持温柔的流动的气息,产生振动的音流。 开放的声音正是这种理念的结果,也只有开放的声音才会有穿透力,而且吐字也清楚,会清晰的传到观众耳朵里,为什么有些唱美声的吐字不清,就是他把声音全靠后了,当然字也就吐不清了,所以观众听的时候只能听到声音,而听不清吐字,唱完一首歌也不知道唱的是什么,也难怪观众不喜欢美声唱法。
所以声乐说起来也并不神秘,只不过是把它复杂化罢了。
下面收集到一些描述性的术语解释,希望大家更容易理解:
就像每个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音响播放的音效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常常用不同的词语形容人声,如刺耳、嘶哑、浑厚、宏亮、有磁性、尖刻、甜美、轻柔……其实音响的音质若细分起来更加复杂,有时甚至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去形容。“影音新生活”小编特整理了部分音质品鉴的内容与大家分享。
声音的纯净度
如大家所知,音响器材能不能重现原来乐器的音质,除了受到多次转换过程中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外,还会受到器材本身渲染的影响。例如用塑胶制成的喇叭箱,就会在回放声音中加入塑胶声;用铝、铜、铁做的机箱,也会有各自不同的金属声;而各式各样不同的零件,如晶体、真空管、电容器、电阻等,也会产生各自不同的音质出来,渗入到回放声音之中;零件的品质不良而产生的杂音,也会使声音有杂质。
想使音质达到彻底的纯净,是不可能的,设计者所做的努力往往是使音质尽可能少地受到器材的渲染,同时又符合大众的听音喜好。
声音的粗细感
指声音粗糙与细致。乐器是应该有适度的粗糙感的,而且每一样乐器的粗细感也不相同,如果声音超过原乐器应有的细致(起因于声音的分析能力不够)的话,就会失去了那乐器应有的质感,且有时声音不够活泼;如果声音超过了乐器本身应有的粗糙质感的话,所听起来的声音就会显得刺耳。所以音质的细腻与生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转自laowoniu.com
音质的Q度
这里的Q度可以理解为音质有弹性,可理解为尾韵,也可以说是阻尼适度的共鸣现象。其实在音乐里,弹性是无所不在的,并不一定只指低音部分。好的声音无论是低音、中音或高音,都应该有弹性,不过影响整个音域弹性的部分,主要还是低频。
如果音响器材对低频的控制力不好,出来的低频往往是软的、松的、拖的,或没有尾韵的;如果低频的阻尼过了,收尾太快、太短,甚至没有余韵,那低频的细节就不会完全表现出来。好的低频应该是有弹性的,声音出来有尾韵,像弹簧似的会弹出去又收回来,并且有韧性。
音质的密度感
声音的密度不是越紧越好,而密度不够也不行,声音会疏、会散、会肥,不够凝聚。基于经验,许多发烧友都有这样的认知:每样器材在不同的频率中,声音的密度并不一样,因此必须分高音、中音、低音三个项目的密度来比较。
沉闷:闷这种音感是由20Hz左右的频率产生的,而高于80Hz时,音感就会偏厚,因此具有沉闷感的音响一般基频很低,且很少有丰富的泛音成分,具有此音感特征的乐器音源一般都是低音乐器的低音区。
沉重:单纯从音感方面来看,沉重感是80Hz频点处所特有的音感效果,而从音型特征上来看,短促的低音打击音型乐器具有更强烈的重感效果。
低沉:低沉常用于形容比沉闷稍丰厚的音响,它的基频可能与沉闷的音响一样,但其高次谐波大多都比沉闷的音响丰富一些。
深沉:这是一种带有感情味的形容,常用于表述具有色彩性的“松荡”的低频响应,其基频比低沉的音响稍高一些。一般具有深沉感的乐器,最典型的就是大提琴和箫的低音区。
空洞:指带有“染色”效果的暗闷音响,此音感特征常常常常被人们用于形容大木鱼的音色。
浑厚:这种音感是频谱较宽的音源所具有的特征,所以浑厚的音感一般都是形容基频较低,频谱较宽的音源。
淳厚:淳厚是指具有较高融合性的低频音响,具有淳厚感的典型音源,是钢片琴的低音区。
丰满:这是频率在100-250Hz之间的音源所具有的音感特征,一般发音在此频段内的音源,都会有丰富的音感效果。
宽厚:丰满的音源如果频谱更宽一些,就会产生宽厚的音感效果。
饱满:这是一种叫强劲度的低频音响,一般加置有“涡失真”效果的电贝司,此音感特征非常明显。
明亮:一般当乐音的基频高于500Hz以上时,就会变的明快起来,甚至高到7500Hz处时,也可有明亮之感,所以音源的明亮感是一种比较通泛的形容词。明亮感在2800Hz频点处最为明显。
响亮:常用于形容带颈度的高明度音响,不过当频谱高出4000Hz以上时,音源就不具有此音感特征了。
宏亮:既有一定融合性的高明亮音响。
圆润:指比较柔和的高明亮度音响。
光彩性:指有一定突出感的高圆润度音响。
柔和:与圆润相比,柔和感更偏于暗闷,是一种相对低明亮度的音响。
清脆:频谱集中在4000-8000Hz之间的音响,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清脆感效果。
高亢:指高穿透力的清脆音响,有此音感特征的典型乐器就是唢呐。
尖锐:频谱集中在6800Hz左右的音响一般都尖锐刺耳的。
尖厉:尖锐的音响如果还带有类似失真的嘈杂感,即可产生尖厉的音感效果。
纤细:频谱在8000Hz以上的音乐,一般都具有纤细的音感效果。
融合:一般不易突出的柔和音响,都具有一定的融合感。当然,所有的音源都可以用融合或不融合的程度衡量。在乐器中,一般认为中提琴、大提琴的融合感最好。
干涩:这是融合感的反义词,一般和谐泛音缺乏/不和谐泛音突出的高频段音响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干涩,在乐器当中,这主要是由极高音区缺乏共鸣所造成。
坚实:600Hz左右的窄频带音响,以及发音短促的音型,大都具有坚实的音感效果。
温暖:这是一种形容乐音色彩性的词,他一般与音响的“染色度”成正比,如排钟就具有此种音感。
粗犷:低频音响如果带有类似过载失真的效果,即可形成粗犷的音感。
粗糙:粗糙感是一种略带沙音的粗犷音响,一般小号、圆号在吹奏低音区时,都有此音感特征。
苍劲:这是一种带有感情味的形容,一般是指较低频段内的沙哑音响,如大管的低音区等。
沙哑:特制带有明显“气流沙音”的虚浮声响效果。
紧张:这是音乐内含有某些特别的不和谐泛音成分的结果。
力度感:力度感在低频段特指200-500Hz频段内的音响,如大鼓、大胡的低音区,力度感就较好。在中、高频段,力度感是指高穿透力、高突出性的不柔和音响,一般高音铜管乐器的中、高音区,都具有良好的力度感效果。
穿透力:指高突出性、高明亮度的音响,穿透力在4500Hz附近较为明显。
悲凉:悲凉与温暖互为反义,它也是一种带感情味的形容。具有此音感特征的典型乐器音源,就是中音双簧管的中音区。
阴森:高紧张度的低频段音响,即可形成阴森的音感效果。
发扁:这是2500Hz处所特有的音响效果。在此频点附近的音乐,一般都明显有“发扁”的感觉。如板胡、二胡等。。
发暗:如果乐音中缺乏6000Hz以上的频谱成分,一般都可以使其发音变“暗”。
发虚:这是乐器在发较高音阶时,杂音增多所引起的,这种杂音通常类似于气流沙声。
具体从不同频段来说:
极高频(Hz):
16K-20K 色彩提升有神秘感;
12K-16K 高频泛音,光彩性;
10K-12K 高频泛音,光泽感;
高频和高频低段(Hz):
8K-10K S音(B-Box基础三音中的一种);
6K-8K 明亮度、透明度,提升齿音重、降落声音黯淡;
5K-6K 语言的清晰度,提升声音锋利、易疲劳;
中频上段(Hz):
4K-5K 乐器表面响度,提升乐器距离近、降落乐器距离远;
4K 穿透力,提升咳音;
2K-3K 对明亮度最敏感,提升声音硬,不自然;
中频(Hz):
1K-2K 通透感、顺畅感,提升有跳跃感、降落松散;
800 力度,提升喉音重;
500-1K 人声基音、声音廓,提升语音前凸、降落语音收缩感;
300-500 语音主要音区,提升语音单调、降落语音空洞;
中频低段(Hz):
150-300 声音力度、男声力度,提升声音硬、无特色,降落软、飘;
低频(Hz):
100-150 丰满度,提升浑浊、降落单薄;
60-100 浑厚感,提升轰鸣、降落无力;
20-60 空间感,提升低频共振(嗡)、降落空虚;
低频上段80-160;中低频40-80;低频下段20-40;超低频32以下。
欢迎光临家庭影院网导购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上述内容是否贴切合理难以判定,至多作为大家了解音质的入门参考。其实要想准确的评价音质,最重要的还是多听多思考,这样积累的经验才更适合自己的听音习惯和喜好。
其实声音靠前有它的科学道理。首先我们人说话的声音是靠前的,尤其汉语,我们听起来也自然,亲切。几乎没有一个人正常说话时声音是靠后的,除非那些学过声乐,而且声音概念不对的,才说起话来拿腔作调,而且听起来也极不舒服。
其次靠前的声音有它的生理原因,靠后唱一般情况下会使舌头后缩,会使喉肌后缩。声音实际上就是一种音流,音流出来以后要往外送,这才符合生理规律。如果音流已到了喉头部分,要往后去,就可能会形成音流的回流,整个会窝在里面,声音怎么会传送出来,好多学不好声乐的学生,就是脑子里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概念,好像这样唱才是美声。如果这样唱的话,长此以往就会唱出毛病,而且也不符合生理规律。 www.hdav.com.cn
再者,声音靠前常有它的物理规律,我们都知道声音要传,但是往哪儿传呢?很明显是往前传,声流越是送出来,就越会冲击外面的空气,那么,穿透力就越强。唱歌就是让观众来听的。所以,声音理所当然要传给观众,谁见过观众坐在自己身后?难道我们演唱时要背对观众,往后传才有穿透力?显然,应该是声音往前传送,传送得越远,观众听得就越清楚。这个道理应该人人皆知。欢迎光临家庭影院网导购网。
声音是一种声音的流,经过胸腔产生胸腔共鸣,经过口腔会产生口腔共鸣,最后声音上到头腔,产生头腔共鸣。这所有的音流,要想传送出去,就必须像抚摸一样,从下往上,抚摸胸腔,抚摸口腔,抚摸头腔,经过喉头时,咽腔不振动也不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前面进行的,没有道理把声音放在后面。学生之所以怕往前唱,就是怕声音苍白,其实苍白本身并不是错,错就错在没有把声流放在一个合适的通道上,如果声流放在一个合适的通道上,声音肯定不会这样。而且这样的声音有质感,声音会很纯,很干净。而且穿透力非常好,传得远。 转自老蜗牛家庭影院博客
要做到这一步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从小就要打基础。平时所说的打基础,就是打中声区的基础,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在自然音量的情况下,去舒舒服服地唱,在声音发白的情况下,逐渐地把腔体调整好。声道在前面自然声音的基础上,逐渐拉长,让声音不会很白。在这里,一定是自然的声音,千万不要往后送,我们要的就是音流的振动在我们身上的具体感觉,让音流抚摸胸腔,我们就会感觉到胸腔共鸣。千万不要使劲,我们为了将来能很好地唱好高音,就一定要打好温柔地唱胸声的习惯。随着声音的增高,音流也在逐渐拉长,音越高,音流就会越长,音流长了,声道就要配合好,声道也要拉长。声道拉长的外在现象是喉头的放下,口腔的打开,要配合音流的拉长,在音流拉长时,千万记住,音流还在温柔的抚摸胸腔,只不过是音流已经到达了口腔,要尽量到达硬口盖,往往好多人就是在这个部位,让音流拐了弯,拐到后头去了,其实我们想象的音流应该是直上直下,就一直往上走,你的感觉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去做调整,怕的就是往后调整,这样的话,声音就会改变,会发闷。
www.hdav.com.cn
下面就该到所谓的换声区了。实际上每个人在唱高音时,声带都会不知不觉地变薄,变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始终坚持温柔地抚摸的感觉,尽量感觉不用力地唱高音,当你感觉不用力的时候,实际上就不会加外在的多余的力量,如果有了外在的力量,声带就不会很好的工作,所以,你要给他自由,不能牵制它。随着音流的拉长,我们的腔体会拉得更长,因为是高声区,腔体要配合好。口腔在此时一定的大的,让腔体带着音流至达脑门,靠前的高位置的头声就因此而来。
在这个温柔的训练音流的过程中,声带就像橡皮筋儿一样,有韧性的得到了锻炼。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坚持用声答拉紧的感觉去唱,我们要的就是这种声带唱高音区的能力,如果躲开了,声音的质感也就会没有了,而且高音也会柔弱无力,坚实的高音一定来自坚实的声带。假声不可取。
微信号:860275582
以上大概是声乐训练的过程,当然还不全面,仅是个大概。以上的练习过程,始终坚持温柔的流动的气息,产生振动的音流。 开放的声音正是这种理念的结果,也只有开放的声音才会有穿透力,而且吐字也清楚,会清晰的传到观众耳朵里,为什么有些唱美声的吐字不清,就是他把声音全靠后了,当然字也就吐不清了,所以观众听的时候只能听到声音,而听不清吐字,唱完一首歌也不知道唱的是什么,也难怪观众不喜欢美声唱法。
所以声乐说起来也并不神秘,只不过是把它复杂化罢了。
下面收集到一些描述性的术语解释,希望大家更容易理解:
就像每个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音响播放的音效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常常用不同的词语形容人声,如刺耳、嘶哑、浑厚、宏亮、有磁性、尖刻、甜美、轻柔……其实音响的音质若细分起来更加复杂,有时甚至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去形容。“影音新生活”小编特整理了部分音质品鉴的内容与大家分享。
https://www.hdav.com.cn/play-hometheater/1764.html
声音的纯净度
如大家所知,音响器材能不能重现原来乐器的音质,除了受到多次转换过程中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外,还会受到器材本身渲染的影响。例如用塑胶制成的喇叭箱,就会在回放声音中加入塑胶声;用铝、铜、铁做的机箱,也会有各自不同的金属声;而各式各样不同的零件,如晶体、真空管、电容器、电阻等,也会产生各自不同的音质出来,渗入到回放声音之中;零件的品质不良而产生的杂音,也会使声音有杂质。
想使音质达到彻底的纯净,是不可能的,设计者所做的努力往往是使音质尽可能少地受到器材的渲染,同时又符合大众的听音喜好。
声音的粗细感
指声音粗糙与细致。乐器是应该有适度的粗糙感的,而且每一样乐器的粗细感也不相同,如果声音超过原乐器应有的细致(起因于声音的分析能力不够)的话,就会失去了那乐器应有的质感,且有时声音不够活泼;如果声音超过了乐器本身应有的粗糙质感的话,所听起来的声音就会显得刺耳。所以音质的细腻与生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转自laowoniu.com
音质的Q度
这里的Q度可以理解为音质有弹性,可理解为尾韵,也可以说是阻尼适度的共鸣现象。其实在音乐里,弹性是无所不在的,并不一定只指低音部分。好的声音无论是低音、中音或高音,都应该有弹性,不过影响整个音域弹性的部分,主要还是低频。
如果音响器材对低频的控制力不好,出来的低频往往是软的、松的、拖的,或没有尾韵的;如果低频的阻尼过了,收尾太快、太短,甚至没有余韵,那低频的细节就不会完全表现出来。好的低频应该是有弹性的,声音出来有尾韵,像弹簧似的会弹出去又收回来,并且有韧性。
音质的密度感
声音的密度不是越紧越好,而密度不够也不行,声音会疏、会散、会肥,不够凝聚。基于经验,许多发烧友都有这样的认知:每样器材在不同的频率中,声音的密度并不一样,因此必须分高音、中音、低音三个项目的密度来比较。
转载请注明出处,www.hdav.com.cn
沉闷:闷这种音感是由20Hz左右的频率产生的,而高于80Hz时,音感就会偏厚,因此具有沉闷感的音响一般基频很低,且很少有丰富的泛音成分,具有此音感特征的乐器音源一般都是低音乐器的低音区。
沉重:单纯从音感方面来看,沉重感是80Hz频点处所特有的音感效果,而从音型特征上来看,短促的低音打击音型乐器具有更强烈的重感效果。
低沉:低沉常用于形容比沉闷稍丰厚的音响,它的基频可能与沉闷的音响一样,但其高次谐波大多都比沉闷的音响丰富一些。
深沉:这是一种带有感情味的形容,常用于表述具有色彩性的“松荡”的低频响应,其基频比低沉的音响稍高一些。一般具有深沉感的乐器,最典型的就是大提琴和箫的低音区。
空洞:指带有“染色”效果的暗闷音响,此音感特征常常常常被人们用于形容大木鱼的音色。
www.hdav.com.cn
浑厚:这种音感是频谱较宽的音源所具有的特征,所以浑厚的音感一般都是形容基频较低,频谱较宽的音源。
淳厚:淳厚是指具有较高融合性的低频音响,具有淳厚感的典型音源,是钢片琴的低音区。
丰满:这是频率在100-250Hz之间的音源所具有的音感特征,一般发音在此频段内的音源,都会有丰富的音感效果。
宽厚:丰满的音源如果频谱更宽一些,就会产生宽厚的音感效果。
饱满:这是一种叫强劲度的低频音响,一般加置有“涡失真”效果的电贝司,此音感特征非常明显。
明亮:一般当乐音的基频高于500Hz以上时,就会变的明快起来,甚至高到7500Hz处时,也可有明亮之感,所以音源的明亮感是一种比较通泛的形容词。明亮感在2800Hz频点处最为明显。
响亮:常用于形容带颈度的高明度音响,不过当频谱高出4000Hz以上时,音源就不具有此音感特征了。
宏亮:既有一定融合性的高明亮音响。
圆润:指比较柔和的高明亮度音响。
光彩性:指有一定突出感的高圆润度音响。
柔和:与圆润相比,柔和感更偏于暗闷,是一种相对低明亮度的音响。
清脆:频谱集中在4000-8000Hz之间的音响,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清脆感效果。
高亢:指高穿透力的清脆音响,有此音感特征的典型乐器就是唢呐。
尖锐:频谱集中在6800Hz左右的音响一般都尖锐刺耳的。
尖厉:尖锐的音响如果还带有类似失真的嘈杂感,即可产生尖厉的音感效果。
纤细:频谱在8000Hz以上的音乐,一般都具有纤细的音感效果。
融合:一般不易突出的柔和音响,都具有一定的融合感。当然,所有的音源都可以用融合或不融合的程度衡量。在乐器中,一般认为中提琴、大提琴的融合感最好。
干涩:这是融合感的反义词,一般和谐泛音缺乏/不和谐泛音突出的高频段音响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干涩,在乐器当中,这主要是由极高音区缺乏共鸣所造成。
坚实:600Hz左右的窄频带音响,以及发音短促的音型,大都具有坚实的音感效果。
温暖:这是一种形容乐音色彩性的词,他一般与音响的“染色度”成正比,如排钟就具有此种音感。
粗犷:低频音响如果带有类似过载失真的效果,即可形成粗犷的音感。
粗糙:粗糙感是一种略带沙音的粗犷音响,一般小号、圆号在吹奏低音区时,都有此音感特征。
苍劲:这是一种带有感情味的形容,一般是指较低频段内的沙哑音响,如大管的低音区等。
沙哑:特制带有明显“气流沙音”的虚浮声响效果。
紧张:这是音乐内含有某些特别的不和谐泛音成分的结果。
力度感:力度感在低频段特指200-500Hz频段内的音响,如大鼓、大胡的低音区,力度感就较好。在中、高频段,力度感是指高穿透力、高突出性的不柔和音响,一般高音铜管乐器的中、高音区,都具有良好的力度感效果。
穿透力:指高突出性、高明亮度的音响,穿透力在4500Hz附近较为明显。
悲凉:悲凉与温暖互为反义,它也是一种带感情味的形容。具有此音感特征的典型乐器音源,就是中音双簧管的中音区。
阴森:高紧张度的低频段音响,即可形成阴森的音感效果。
发扁:这是2500Hz处所特有的音响效果。在此频点附近的音乐,一般都明显有“发扁”的感觉。如板胡、二胡等。。
发暗:如果乐音中缺乏6000Hz以上的频谱成分,一般都可以使其发音变“暗”。
发虚:这是乐器在发较高音阶时,杂音增多所引起的,这种杂音通常类似于气流沙声。
具体从不同频段来说:
极高频(Hz):
16K-20K 色彩提升有神秘感;
12K-16K 高频泛音,光彩性;
10K-12K 高频泛音,光泽感;
高频和高频低段(Hz):
8K-10K S音(B-Box基础三音中的一种);
6K-8K 明亮度、透明度,提升齿音重、降落声音黯淡;
5K-6K 语言的清晰度,提升声音锋利、易疲劳;
中频上段(Hz):
4K-5K 乐器表面响度,提升乐器距离近、降落乐器距离远;
4K 穿透力,提升咳音;
2K-3K 对明亮度最敏感,提升声音硬,不自然;
中频(Hz):
1K-2K 通透感、顺畅感,提升有跳跃感、降落松散;
800 力度,提升喉音重;
500-1K 人声基音、声音廓,提升语音前凸、降落语音收缩感;
300-500 语音主要音区,提升语音单调、降落语音空洞;
中频低段(Hz):
150-300 声音力度、男声力度,提升声音硬、无特色,降落软、飘;
低频(Hz):
100-150 丰满度,提升浑浊、降落单薄;
60-100 浑厚感,提升轰鸣、降落无力;
20-60 空间感,提升低频共振(嗡)、降落空虚;
低频上段80-160;中低频40-80;低频下段20-40;超低频32以下。
欢迎光临家庭影院网导购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上述内容是否贴切合理难以判定,至多作为大家了解音质的入门参考。其实要想准确的评价音质,最重要的还是多听多思考,这样积累的经验才更适合自己的听音习惯和喜好。
注:本文转载自admin,目的在于分享信息,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